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爱看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市场营销理论

正文 市场营销理论第4部分阅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梅尔于1975年6月推出了其产品“达特利”,它同样具有特莱诺的解痛功效,也同样是安全无害的。当然,不同之处在于价格。“达特利”的广告宣传道,买100粒的特莱诺药片要花2。85美元,而同样数量的达特利只需1。85美元。

    伯里斯特――梅尔的错误之一是在其传统的试销市场上,即奥尔班尼和皮奥利亚进行市场试验。结果会如何,猜测者正拭目以待。

    在达特利广告播出不到两个星期后,约翰逊兄弟公司通知伯里斯特――梅尔公司,说它要降低特莱诺的价格,以同达特利竞争。并且约翰逊兄弟公司还发出通知,要降低所有药店中存货的价格。固执的伯里斯特――梅尔公司以各种方式发起了进攻,在它们得到特莱诺要降低的通知后,为了抢时间,他们甚至预付了电视广告的休息时间的费用,因为很明显,要把价格改变的消息通知到全国165000个零售和批发商,是要花费一定时日的。

    但是,对约翰逊兄弟公司来说,困境很轻松地就被打破了,它向广播电视通讯网、杂志社、业主联合会等机构发出了控告。

    很快,广播电视通讯网要求适应变化。在第一次个性中,“最低的美国价”被改成“达特利能花费更少的钱、少得多”,当约翰逊公司再次抗议后,“少得多”被删掉了,最终,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都拒绝为达特利做广告,这样伯里斯特――梅尔公司不得不咽下一枚苦果。

    约翰逊兄弟公司的回击十分完善,达特利再也没有取得1%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在另一方面,特莱诺却突飞猛进。由此反击而产生的推动力使这一品牌达到巅峰。

    部分地由于较低的价格,部分地由于宣传报道,特莱诺在止痛药市场上占了第一位,其市场占有率高达37%。在销售方面,特莱诺的销售额是阿那辛、布福瑞及拜伊三家公司之和。后来,在芝加哥突然发生了悲剧,7位服用特莱诺的病人因氰化物中毒而惨死。但特莱诺还是占据了大部分的米格朗山头,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与特莱诺相比,市场上没有一个足以与之匹敌的第二号公司,因此,对特莱诺的使用者来说,他们别无选择。

    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当他们的主要品牌遇到了价格战的进攻时,他们能够做些什么呢?最典型的回答是:“等一等、看一看再说”。看看它是否影响到我们的销售;看看竞争者是否能长期地承受着财务上的压力;看看我们的消费者在试用了低价的代用品后,是否会再回到我们的身边来。这实在是一个错误。如果一个主要的竞争对手突然极大地削减了它的价格,你的公司将做什么呢?答案是应该时刻准备着,领导者应该斗志昂扬地准备着发动回击。像争夺米格朗山头战中所描述的,也许市场对约翰逊兄弟公司的高价的特莱诺和伯里斯特――梅尔的低价的达特利,都有足够的需求,但是对约翰逊兄弟公司来说,与他人平分市场却不是一个好的策略。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的思想,在战争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像约翰逊以及宝碱这样的公司、企业,他们是不要俘虏的。

    对领导者非常适用的另一战略,即是要保有一定的后备力量。当进攻者被彻底地赶出市场时,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市场领导者并不希望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钱。最好的支出应该是足以把竞争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内所必需的费用,而把其余的作为后备力量来加以保持一旦有人采取竞争性进攻时,你能够有必要的财力保护自己的阵地。

    安休斯――布希公司在他们的布达威施牌啤酒上,就曾有效地利用过这一策略。在一些确定的市场上,他们一般都采取一种低姿态,但如果布达威施的销售开始岌岌可危,他们就会通过大量的广告活动,使布达威施重新获得优势。他们称之为“输送新鲜的血液”。这一策略不仅保证了它的收入,而且也使企业保有余力,以对付竞争对手突然发动的全力的攻击。

    “后备力量的多少,总是双方司令官最关心的问题”。克劳塞维茨评论道。

    对违法罚款的恐惧,是公司的约束力之一。这一种恐惧确实是存在,尤其是那些市场领导者们,更是如此!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被肢解,以及对ib司的长达10年的反垄断批控,就是一些活生生的明证。

    对防御者来说,适当数量的法律费用应作为其正常成本的一部分加以考虑。莱夫·莱德尔曾谈过一个空港经理的事,当时这个经理被问及他的公司的收入变化情况,他回答道:“经营上还不太坏,只是要付出7倍于以前的法律费用”。这一附加额实在是太多了,因此这里建议防御者的战略应尽量减少自己在法律方面出头露面的机会。吉列的攻击自己的战略,可能比攻击竞争者在法律方面更安全一些。另外,纵向地防守一个市场,要比横向地扩充自己的努力进入另一个市场的活动更为安全一些(许多公司都因其搭配销售、连带折扣以及其它一些拓展其市场范围或试图强挤进另一市场等策略,而陷身于法律的火坑中)。

    在伯克――柯达案件中,欧文·考夫曼法官曾说道:“仅仅拥有垄断力量,并不必然是违法的,但是,对一个垄断组织来说,一旦把其力量投入到某一方面,试图在另一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它就是犯法的。即使他并没有垄断第二个市场的企图。

    所有防御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市场营销中的和平共处,以减少零散的游击战所带来的竞争。

    市场营销上的和平共处,就是柯达公司在摄影等方面、坎贝尔公司在汤料方面以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计算主机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们每一个公司都在各自的市场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的份额,以致在用户心目中难以找到第二家可以替代的公司。

    然而,领导者应该时刻警惕着。战争经常是成双成对地出现的,且第二次战争的挑起者就是第一次战争中的失败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发动的,1812年战争的挑起者,也是由在美国革命中失败者英国所发动的。

    假如和平已永久地降临了,那么领导者可以改变其战略。他们可以变其品牌战略为一般产品战略,这就是为什么坎贝尔公司推销汤料,而不是推销它们公司的汤料。“汤料是一种好的食品”,它的广告说道,对任何人的汤料来说,大概都是如此。

    这也就是柯达推销照相胶卷,而不只是柯达牌胶卷的缘故,它的电视电报广告中说道:“时机会稍纵即逝”。

    当你拥有一块馅饼之时,你应该试图去扩大它,而不是试图增加自己的那一份的份量。

    弱势者的营销战略--市场挑战者战略

    七月末,一篇名为“柯达棋输一招,乐凯富士合资感光行业大变局”的文章报出“重大新闻”――乐凯和富士将于7月中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合资事宜。随即双方各自否认了媒体所披露消息的真实性,但却都留有余地,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媒体所报绝非空穴来风。

    然而,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乐凯、富士究竟能不能合资成功,而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感光市场上,原柯达、富士、乐凯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将发生一个怎样的变化?作为绝对领先的行业领导者――柯达公司是否将因为这样一个合资举动,而陷于被动与不利之中?

    老二、老三紧密携手,共同向行业老大发起挑战和进攻,这就是行业挑战者的重要战略。我们看到,惠普、康柏之联合,成为了蓝色巨人ib有力的挑战者;科龙、美菱之携手,意在掀动冰箱老大海尔的宝座……

    在任何一个细分市场上,都会有各自的领先者或领导者,比如可口可乐、宝洁、通用汽车等。同样,在他们周围,还有着一群虎视耽耽的挑战者。“当那些市场领先者用习惯方法经营业务时,挑战者已经树立了更大的雄心壮志和使用较少的资源正在扭转局面。”

    “在行业中占有第二、第三和以后位次的公司可成为居次者或追随者公司。例如高露洁、福特、百事可乐等公司。这些居次者可以采用两种姿态中的一种:他们可以攻击市场领先者和其他竞争者,以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市场挑战者;或者他们可以参与竞争但不扰乱市场局面――市场追随者。”(菲利普·科特勒)

    中国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任何一个行业或者同一个细分市场上,都有多个产品或品牌在竞争。面对一个看似饱和、过度竞争的市场,新进入者或落后者的机会在哪里?如何与行业领导者对决?如何在敌手如林的商战中获得一席之地、生存、发展并且壮大?这是众多企业面临的共同的和最重要的商业课题。

    目前国内it、汽车、饮料、家电等市场,已经出现了若干个成功的“挑战者”或“追随者”,他们成功的轨迹蕴藏着丰富的商业方法、管理工具和营销思想内涵,具有极高的普遍价值和借鉴意义,需要社会各界来探讨、挖掘。

    《成功营销》本期以“弱势者的营销战略”为题,分析行业中居次者或三、四者之市场营销战略,它们分别是――

    ·市场挑战者战略

    ·市场追随者战略

    ·市场补缺者战略

    ·市场扰乱者战略

    每一个屈居老二的企业大都瞄准了行业的领袖,梦想着有朝一日取而代之。

    从挑战者变成领先者,可选择的途径有三种:

    ·攻击市场领先者。挑战者需仔细调查研究领先企业的弱点和失误:有哪些未满足的需要,有哪些使顾客不满意的地方。找到领先者的弱点和失误,确定自己进攻的目标。例如,为了向亚洲的主要金融市场东京发起挑战,香港和新加坡采取的策略是向顾客收取更低的费用,提供更自由的管理,努力克服官僚主义作风等。

    ·攻击与自己实力相当者。设计夺取它们的市场阵地。

    ·攻击小企业。对一些地方性小企业中经营不善、财务困难者,可夺取它们的顾客,甚至这些企业本身。

    ·连横伐纵。与同行业的竞争企业结成战略伙伴或者整体合并。

    但企业在确立挑战者的战略之前,一定要充分地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而首先应该认清自己。挑战者要成功地进攻领先者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1.拥有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比如成本优势或创新优势。以前者之优创造价格之优,继而扩大市场份额;或以后者之优创造高额利润。

    2.在其他方面程度接近。挑战者必须有某种办法部分或全部地抵消领先者的其他固有优势。

    3.具备某些阻挡领先者报复的办法。必须使领先者不愿或不能对挑战者实施旷日持久的报复。如果没有一些阻挡报复的办法,拥有资源和稳固地位的领先者一旦卷入战斗就能用进攻性的报复,迫使挑战者付出无法承受的经济和组织代价。

    当以上条件具备了之后,我们要选择的是进攻的战略。

    从本刊精心选择的“百事可乐挑战可口可乐”、“朝日啤酒挑战麒麟啤酒”、“蒙牛挑战伊利”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窥见企业英雄们的不凡之举。

    选择进攻战略

    正面进攻。正面进攻应是集中全力向对手的主要市场阵地发动进攻,即进攻对手的强项而不是弱点。在这种情况下,进攻者必须在产品、广告、价格等主要方面大大超过对手,才有可能成功。正面进攻的胜负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正面进攻的另一种措施是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使产品成本降低,从而以降低价格的手段向对手发动进攻,这是持续实行正面进攻战略最有效的基础之一。

    侧翼进攻。侧翼进攻就是集中优势力量攻击对手的弱点,有时可采取“声东击西”的战略,佯攻正面,实际攻击侧面或背面。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理性侧翼进攻,即在全国或全世界寻找对手力量薄弱地区。另一种是细分性侧翼进攻,即寻找领先企业尚未为之服务的细分市场,在这些小市场上迅速填空补缺。

    包围进攻。包围进攻是一个全方位、大规模的进攻战略,挑战者拥有优于对手的资源,并确信围堵计划的完成足以打垮对手时,可采用这种战略。例如,近年来日本精工表公司已经在各个主要手表市场的销售中取得了成功,并且以其品种繁多、不断更新的款式使竞争者和消费者瞠目结舌。该公司在美国市场上提供了约400个流行款式,其营销目标是在全球制造并销售大约2300种手表。

    迂回进攻。这是一种最间接的进攻战略,完全避开对手的现有阵地而迂回进攻。具体办法有三种:一是发展无关的产品,实行产品多角化;二是以现有产品进入新地区的市场,实行市场多角化;三是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取代现有产品。

    游击进攻。这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小力量较弱的企业的一种战略。游击进攻的目的在于以小型的、间断性的进攻干扰对手的士气,以占据长久性的立足点,因为小企业无力发动正面进攻或有效的侧翼进攻。但是,也不能认为游击战只适合于财力不足的小企业,持续不断的游击进攻,也是需要大量投资的。还应指出,如果要想打倒对手,光靠游击战不可能达到目的,还需要发动更强大的攻势。

    案例1:可乐争霸战

    可口可乐(市场领先者) vs 百事可乐(市场挑战者)

    挑战途径:攻击市场领先者

    挑战策略:以价格战手段进行的正面进攻+以细分市场为手段进行的侧翼进攻+以地理性侧翼进攻将战火蔓延到全世界

    挑战结果: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销售差距从1960年的2。5:1,缩小到1985年的1。15:1,可口可乐的领导地位首次出现危机。在1985年底,百事可乐的销售额一度超过了可口可乐,到1986年古典可口可乐才夺回宝座。

    在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个是市场领导者,一个是市场挑战者。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乐于1886年诞生于美国,距今已有117年的历史。这种神奇的饮料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成为“世界饮料之王”。作为市场后起者,有两种战略可供选择:向市场领导者发起攻击以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挑战者战略;或者是参与竞争,但不让市场份额发生重大改变――追随者战略。显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百事可乐深刻地意识到,后一种选择连公司的生存都不能保障,是行不通的。于是,百事可乐向可口可乐发出太强有力的挑战,并在与可口可乐的交锋中越战越强,最终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1902年可口可乐公司投下12万美元广告费,使可口可乐成为最知名的品牌。次年,可口可乐改变配方,除掉古柯碱成分。由于受到广告刺激与禁酒运动的影响,可口可乐快速成长起来。?ァ?

    1915年,来自印地安那州霍特市的一位设计师推出了6。5盎司的新瓶装,使得可口可乐与其他仿冒品相比,显得不同。此后,这种新瓶装约生产了60亿瓶。?ァ?

    百事可乐最早是以too(我也是)的策略进入市场,你是可乐,我也是可乐。cala的命名是取可乐倒进杯中,喀啦喀啦的声音,pepslla的命名则是取打开瓶盖可乐冒气“拍嘘”的声音,两种可乐音同而首字不同。?ァ?

    在1970年后,可口可乐公司的宣传重点从“清凉顺畅、心旷神怡”的软性诉求,转向

    “只有可口可乐,才是真正可乐”的防御策略。提醒消费者可口可乐才是真正的创始者,其他都是仿冒品。后来更进一步将cala浓缩为ke一字,以摆脱百事可乐的同名干扰。这样店老板再也不会搞不清是拿可口可乐还是拿百事可乐。这是领导性品牌围、追、堵的很好策略。?ァ?

    百事可乐成长于30年代经济大恐慌时期,由于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因此1934年百事可乐推出了12盎司装的瓶子,但与可口可乐6。5盎司的价格一样,也是5分钱。百事可乐利用电台广告大力宣传“同样价格、双倍享受”的利益点。它成功地击中了目标,尤其是年轻人的市场,因为他们只重量不重质。

    1954年可口可乐销售量降低了3%,百事可乐上升12%。1955年可口可乐不得不发动反击,同时推出10盎司、12盎司及16盎司新包装。但为时已晚。可口可乐从50年代以5∶1的悬殊销售比领先百事可乐,到60年代百事可乐已将比例缩小到一半。?ァ?

    百事可乐的另一个成功策略是抓住了“新一代”。从1961年开始,广告强调“现在,百事可乐献给自认为年轻的朋友”,1964年喊出“奋起吧!你是百事的一代”,使这个观念更明确风行,大大影响了年轻人的传统意识。?ァ?

    百事可乐广告的成功,在于充分掌握了年轻人的喜好,使电影和音乐的魅力再现于广告影片中。百事可乐先后以“大白鲨”、“et”、“回到未来”等主题拍摄饶富趣味的cf,特别是以流行音乐制做cbr />

    ng,引起广大青年人的共鸣。他们还率先聘请当代知名的摇滚红歌星如麦克·杰克森、莱诺·李奇、蒂拉·透娜等作为电视广告主角,最近又与迈阿密风云男主

    角唐强生(don

    johnson)签约演出新cf,声势更大。这一系列广告影片,风靡了全世界的新一代,使其品牌形象不断上升,甚至有凌驾可口可乐之上的趋势。?ぁ?

    百事可乐不仅在美国国内市场上向可口可乐发起了最有力的挑战,还在世界各国市场上向可口可乐挑战。在美国市场,百事可乐因为可口可乐的先入优势已经没有多少空间。百事可乐的战略就是进入可口可乐公司尚未进入或进入失败的“真空地带”,当时公司的董事长唐纳德·肯特经过深入考察调研,发现前苏联、中国以及亚洲、非洲还有大片空白地区可以有所作为。

    1959年,美国展览会在莫斯科召开,肯特利用他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之间的特殊关系,要求尼克松“想办法让苏联领导人喝一杯百事可乐”。于是在各国记者的镜头前,赫鲁晓夫手举百事可乐,露出一脸心满意足的表情。这是最特殊的广告,百事可乐从此在前苏联站稳了脚跟。1975年,百事可乐公司以帮助前苏联销售伏特加酒为条件,取得了在前苏联建立生产工厂并垄断其销售的权力,成为美国闯进前苏联市场的第一家民间企业。这一事件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各家主要报刊均以头条报道了这条消息。

    在以色列,可口可乐抢占了先机,先行设立了分厂。但是,此举引起了阿拉伯各国的联合抵制。百事可乐见有机可乘,立即放弃本来得不到好处的以色列,一举取得中东其他市场,占领了阿拉伯海周围的每一个角落,使百事可乐成了阿拉伯语中的日常词汇。

    70年代末,印度政府宣布,只有可口可乐公布其配方,它才能在印度经销,结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可口可乐撤出了印度。百事可乐因此乘机以建立粮食加工厂、增加农产品出口等作为交换条件,打入了这个重要的市场。

    在与可口可乐角逐国际市场时,百事可乐很善于依靠政界,抓住特殊机会,利用独特的手段从可口可乐手中抢夺市场。

    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销售差距从1960年的2。5∶1,缩小到1985年的1。15∶1,可口可乐的领导地位首次出现危机。在1985年底

    ,百事可乐的销售额一度超过了可口可乐,到1986年古典可口可乐才夺回宝座。??

    专家点评:

    百事可乐从产品命名开始便矛头直指强势对手可口可乐,到更新包装低价攻击,再到寻求可口可乐的弱势市场谋划布局,直至精心设计cf演绎品牌内涵,无一不表现出百事可乐对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诠释,而这种入木三分的认识和独具匠心的运筹帷幄,全来自百事可乐卓越的市场感知能力。基于丰富市场知识基础之上的市场感知能力,不仅能了解顾客价值曲线上的各价值要素,还能辨别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细分市场和目标顾客对各价值要素的敏感程度,并且在深入分析顾客的同时,时刻不忘竞争对手,密切监测竞争对手的动向,把握适时的竞争格局,据此制定极具针对性的竞争战略和营销策略。这种市场驱动型战略思维正是企业获得与维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可口可乐公司的“自乱”也给了百事可乐以可乘之机。文中没有提到的是,可口可乐公司营销战略中最大的败笔是其全面更改可口可乐的配方,降低了大批消费者的忠诚度,导致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而百事可乐借机扩张市场,最后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重新使用老配方,但市场版图已是今非昔比。

    案例2:朝日挑战麒麟

    麒麟啤酒(市场领先者)vs朝日啤酒(市场挑战者)

    挑战途径:攻击市场领先者

    挑战策略:集中全部资源发展新产品进行迂回进攻+实力足够强大后发起以价格战为手段的正面进攻

    挑战结果:1976年麒麟啤酒占有日本啤酒销售量的64%,朝日啤酒险些连行业第三的位置也保不住,1993年,朝日的“舒波乐”成为日本啤酒行业中的第一品牌;1998年,“舒波乐”登上了单个品牌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2000年,朝日啤酒公司总销量第一。

    2002年发布的数据表明,多年雄踞日本啤酒类制品销量第一的麒麟让位给了老对手朝日。1976年,麒麟啤酒是曾经占有日本啤酒销售量的64%的垄断企业,朝日啤酒却曾经险些连行业第三的位置也保不住。时隔20多年后,一个弱小的企业竟然在竞争中越战越强,销量跃居第一。这一进一退,引起了日本经济界的关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社论,题目是“啤酒业界的首位交替的教益”。文中指出:“弱小企业战胜强大竞争对手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其一,挑战者的技术革新;其二,有评价这一企业努力的自由市场机制;其三,竞争对手的失误。”

    回顾日本啤酒业的发展史会发现:在市场发生大的变化时期,抓住消费结构变化和市场结构变化的机会是企业起飞的重要因素。然而,能不能及时地洞察、把握这种市场变化,是能不能抓住发展机会的决定性要素。战前,大日本麦酒独步天下,麒麟要弱小的多。战后,麒麟是靠抓住消费结构变化机会起飞的,也是因为未能洞察消费结构变化、被朝日捷足先登而开始走下坡路的。

    在战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朝日啤酒由于允许三得利公司运用自己的特约店销售系统,销售额每况愈下。到1980年,几乎连啤酒行业第三位的位置也保不住了。朝日啤酒真正由退却转向进攻战略是在1986年,这一年,?靠诠闾?郎担任了朝日啤酒的社长,在生产上采用了非加热技术生产,提高原材料质量、开始大规模的广告攻势。同时,花费15亿日元全面回收朝日的陈旧啤酒,给朝日带来了一新的面貌。次年,朝日啤酒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出了“舒波乐”品牌。“舒波乐”的开发,推出了“干啤”这一啤酒新观念,把握了随着食品构成的变化而来的消费者嗜好的变化,给没有强势品牌的日本啤酒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掀起了日本啤酒业树立品牌之战。

    挑战者的战略――鲜度经营

    朝日推出“舒波乐”的第一年度,销售额比上一年度增加了33%。看到了成功的朝日啤酒迅速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在消费者热情的支持下,朝日啤酒的市场份额开始迅速回升,从1986年的10%左右上升为1988年的20。6%。

    1993年濑户决定实施“鲜度经营”战略,这是他挑战日本啤酒行业第一的方略,那就是在舒波乐品牌上集中经营资源、挑战第一的大战略。濑户首先对“舒波乐”和朝日的其他品牌进行了定位,他认为朝日的其他品牌与“舒波乐”相比,只是“行星”,“舒波乐”才是太阳。而朝日当时作为第二位的企业,在拥有的经营资源数量和质量上,都要略逊于第一位的企业。濑户反复地强调“第二位的企业要挑战第一位企业是有方法的”,那就是“集中经营资源”。在“集中经营资源”的指导思想下,朝日啤酒把经营资源集中到了通过“鲜度经营”增加了能量的“舒波乐”品牌上,把广告费用集中投向“舒波乐”品牌,彻底强调舒品牌的“杀口”、“爽快”和“鲜度”三大特点,开始了夺取第一的挑战。

    濑户雄三用“更为执着的鲜度追求”来概括后来的鲜度战略,他回顾朝日挑战鲜度的历史时说了下述这样一段话:

    公开了“生啤no。1宣言”之后,我趁势进一步追求“啤酒就靠鲜度”这一近乎偏执的概念。职员们的慢吞吞的想法是“一点点地增加鲜度就行了”,我却大声疾呼:“一鼓作气干到底”。迄今为止,啤酒从成品到送到顾客手里要花15天,我却说:“10天以内送到!”要做到这一点,不改变包括各种条件的整个系统是办不到的。大家的反应是“办不到”。这时候就要看主帅的领导能力了。我只有一句话:“干”!花了一年,这个目标大致实现了。我又说了,“只要干不就实现了?再缩短点!”当时,从成品到出厂4天,从工厂到销售店7天,所以最初认为不可能的10天目标大致实现以后,9。5天、8天、7天,逐渐缩短。我现在强调的是“从成品到销售店缩短到4天”,追求是没止境的!

    麒麟犯了错误

    《日本经济新闻》的社论指出:“居于首位的企业,在收集的市场信息量和人才等经营资源的动员能力上,都比处于较低地位的企业有很大的优越性。如果他们不犯错误,是没有可乘之机的。”那末,麒麟有没有战略上的错误呢?当然有。

    1993年朝日啤酒在电视上播出了“生啤酒销量no。1舒波乐”的广告。这个举动引起了竞争对手麒麟啤酒的恐慌,也引发了对手战略上的错误。1996年麒麟啤酒公司轻易地把自己的深受消费者爱戴的强势品牌“麒麟lager”改成了非加热制造,犯了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与对手决战的兵家大忌,最终失去了传统消费者的支持,销量急落。

    在销售战略上,一向处于优势的头号厂商给零售商的回扣和用于赠送顾客的礼品是最少的,虽然自己的特约批发商可以搞专营,但零售商那里却是要顺应顾客要求的,同样的销售条件下,回扣和礼品多的厂商自然会赢得零售商的欢迎。应该说:作为第一大厂商麒麟的跋扈是导致战略失误的根本原因。

    从这一年起,“舒波乐”上升为日本啤酒品牌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品牌。1998年,在舒波乐品牌诞生10年以后,终于登上了啤酒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

    如前所述,日本啤酒行业历来没有价格竞争,1994年以后,随着泡沫经济崩溃后的萧条长期化,日本消费者期待低价格商品的心理逐渐表现出来,三得利的发泡酒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札幌和麒麟相继加入,“麒麟淡丽”品牌的诞生扭转了发泡酒作为廉价啤酒的形象,使之商品价值大大提高,发泡酒成为啤酒最有力的替代商品。当时,朝日为了集中经营资源把舒波乐市场扩展到顶峰,一直宣称不搞发泡酒。2000年下半期,由于长期萧条、国民收入下降的影响,舒波乐的市场扩展暂时告一段落,朝日开始集中经营资源突破发泡酒,“朝日本生”品牌、味觉、宣传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销量突飞猛进,一举把朝日啤酒推上了啤酒制造厂商单独结算销售额第一的地位。

    专家点评:

    朝日战胜麒麟的案例,是一个典型的利用价值创新的战略逻辑来超越竞争对手,获得竞争优势的案例。价值创新的战略逻辑与一般的创新思维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从顾客而非技术的角度来分析创新活动,并借助价值曲线这一工具来描述最终的创新结果,其目标是努力超越现有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标准,使新产品的价值曲线显著不同于原有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曲线,其成功是以顾客最终接受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标准为标志。

    消费者的喜好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对市场导向的企业意味着机会,而对于内部导向的企业则无异于一场灾难。麒麟的起飞是靠抓住了消费结构的变化,而被朝日捷足先登也是由于未能洞察消费结构的变化。朝日敏锐觉察到消费者对啤酒潜在需求上的变化,全力推出“干啤”这一啤酒新观念,并为了保证战略构想的实施,集中企业资源,全力打造标志性干啤品牌。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朝日重组了顾客的价值曲线。经过持续的运营流程改善,朝日大大提高了“啤酒鲜度”这一价值要素,其结果是朝日所描绘的价值曲线显著不同于竞争对手,并且这种新的价值标准是为顾客所接受的,最终赢得了顾客,赢得了市场。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这种价值创新的途径所形成的新经营模式,若不能以企业自有核心技术作为支撑,可能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企业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竞争优势。长久之计在于,企业应利用这段有限的时间,利用学习曲线迅速的降低成本,从成本上来阻遏竞争对手的模仿。

    案例3:蒙牛传奇:借力打力

    伊利乳业(市场领先者)vs蒙牛乳业(市场挑战者)

    挑战途径:攻击市场领先者

    挑战策略:一开始以“追随者”的模糊面目进入市场,发展同类产品中的低端产品、进入老大忽略的低端市场,但实际这可以看做是迂回进攻的手段;一个时期后,在产品、价格、市场、传播等全方位上,蒙牛开始正面进攻。

    挑战结果:4岁的蒙牛与10岁的伊利站在了势均力敌的位置:同属中国奶业四强,2003年蒙牛向三甲进军。在液态奶市场,蒙牛占有率第一,伊利第二;冰淇淋市场,伊利第一,蒙牛第二。

    蒙牛与伊利,两家奶业巨头同处西北边陲重镇呼和浩特,尽管蒙牛的诞生比伊利晚10多年,但蒙牛还是在短短的4年内奇迹般地长大,从进入市场时在同行业排行第1116位,到2002年以1947.31%的成长速度被商界誉为“成长冠军”,站到了可以与伊利相提并论的位置:现在蒙牛和伊利同属中国奶业四强,而今年蒙牛正在挤进前三强,蒙牛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第一,伊利第二;伊利的冰激凌类产品第一,蒙牛第二。

    四岁蒙牛,是如何后来居上的?又是如何从后来居上的角色成长为中国乳业老大的挑战者的?

    虚拟联合 借力社会资本

    蒙牛自一诞生起,蒙牛乳业的老总牛根生就非常注重借助外部力量发展壮大。

    传统思维是先建工厂,后建市场;蒙牛是逆向思维:“先建市场,后建工厂”。于是,“虚拟联合”诞生了:1999年,蒙牛把区内外8个中小型乳品企业变为自己的生产车间,盘活了7。8亿元资产,经营了冰淇淋、液体奶、粉状奶3个系列40多个品种的产品,使蒙牛产品很快打入全国市场,当年销售收入达到4365万元。半年时间,蒙牛在中国乳品企业销售收入排行榜中,由千名之末窜升至第119位。“蒙牛现象”,一时成为经济界备受瞩目的一个亮点。

    牛根生说,在计划经济下,企业就是生产车间的同义语,而当今做企业,可以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像这样,一个品牌拥有者,运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科技优势,将许多个企业联合到自己的名下,只进行资本运营,不发生资金转移,这种联合方式就是“虚拟联合”。

    2000年,蒙牛一面扩展“虚拟组织”,一面杀了个“回马枪”,创立自己的“根据地”,高建起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条冰淇淋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和22条液体无菌奶生产流水线。

    蒙牛有了自己的工厂后,“虚拟联合”不仅没有收缩,而且进一步延伸。目前,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600多辆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为公司收购原奶的5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近10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合起来总价值达5亿多元,没有一处是蒙牛自己掏钱做的,均由社会投资完成。通过经济杠杆的调控,蒙牛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把传统的“体内循环”变作“体外循环”,把传统的“企业办社会”变作“社会办企业”。

    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4365万元,居全国同行业119位。

    2000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2。94亿元,是1999年的6。7倍,销售额居全国同业排名第11位。

    2001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是2000年的3倍,销售额居全国同业排名第5位。2002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销售额居全国同业排名第4位。

    2002年12月,摩根士坦利等三家国际投资公司联合对蒙牛投资2600万美元,是目前中国乳业接受的最大一笔国际投资。

    经济界人士说,如果不是“先建市场,后建工厂”,蒙牛产品的问世至少要晚一年;如果不用经济杠杆撬动社会资金,蒙牛的发展速度至少减慢一半;如果不引入国际资本,蒙牛的国际化至少要晚几年。

    品牌和产品  从借势到抢势

    牛根生是一个非常讲究策略的人。在蒙牛羽翼未丰的时候,他暂时收起了自己的野心。

    从品牌上,甘当老二,依附于伊利,借势于伊利。蒙牛巧妙地通过“甘当内蒙第二品牌”的品牌宣传和“中国乳都”等概念的推出,叫响了蒙牛自己的品牌。

    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创意是这样诞生的:内蒙古乳业第一品牌是伊利,这事世人皆知。可是,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是谁?没人知道。如果蒙牛一出世就提出“创第二品牌”,这就等于把所有其他竞争对手都甩到了后边,一起步就“加塞”到了第二名的位置。这个创意加上蒙牛的实力,蒙牛一下子就占到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光沾大了,势借巧了。

    蒙牛在宣传上一开始就与伊利联系在一起,他们的第一块广告牌子上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在冰淇淋的包装上,他们打出了〃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把蒙牛与伊利绑在了一起,既借道伊利之名,提高了蒙牛品牌,使双方利益具备了一定的共同点,又使伊利这个行业老大投鼠忌器,避免了其可能的报复性市场手段,因为此时伊利任何报复性的市场手段都可能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于牛根生与蒙牛骨干力量全是从伊利出来的,所以提起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牛根生至今仍言必称〃我们领导〃,显示了对伊利极大的尊重。

    在牛根生看来,一个品牌并不单单是一种产品的问题,而是一个地域的问题,内蒙古就是一个大品牌。为扩大蒙牛品牌美誉度,蒙牛还提出了建设〃中国乳都〃的概念。呼和浩特的奶源在全国最优,人均牛奶拥有量也居全国第一,2001年6月,蒙牛以〃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为主题,在呼和浩特的主要街道高密度投放灯箱广告。从此,〃中国乳都〃概念被政府官员和媒体频频引用,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

    对于蒙牛的举动,伊利也只能表现的极为乐观:既然你蒙牛是要做大内蒙奶这块大蛋糕,我又何乐而不为呢?而牛根生从一开始就将蒙牛定位于乳品市场的建设者,努力做大行业蛋糕,而不是现有市场份额的掠夺者。他有一句〃名言〃:提倡全民喝奶,但你不一定喝蒙牛奶,只要你喝奶就行。

    在产品上,一开始蒙牛采取了避实就虚的策略,老大的主力产品是高端的利乐纸盒包装(利乐包),蒙牛就生产低一个档次的利乐枕塑料袋包装;老大的主战场在一线大市场,蒙牛就从二、三线市场做起,俨然一个跟随者的角色。

    蒙牛在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待着“牛气冲天”的那一天。

    2001年7月10日,离揭晓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还差三天,蒙牛宣布,一但北京申办成功,蒙牛捐款1000万,是国内第一个向奥组委而不是奥申委捐款的企业;2003年3月份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蒙牛第一个在央视做字幕广告;“**”疫情爆发后,蒙牛是国内第一个捐款捐物的企业,并以1000多万元的捐赠拔得了头筹……这一系列敢为人先、敢为第一的举动,好像是在向世人显示蒙牛要树立中国乳业第一品牌的决心。

    2003年,蒙牛已成为不仅包括利乐枕,还包括利乐包的液态奶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品牌;其产品在国内许多城市已坐上领头羊位子;在今天的冷饮和乳品市场上,蒙牛已是伊利的强劲对手,两家企业的产品形式、价格、市场定位都有很大的趋同性,你推“四个圈”、我就来个“随便”,彼此之间早已展开了正面的竞争。

    虽然伊利还像个竖在蒙牛前面的标杆,但正因为牛根生看到了经营乳品生产企业的高度,所以他敢大着胆子翻跟头;伊利更是一个被牛根生解剖得明明白白的躯体,他能够在运作蒙牛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也在于深谙伊利短长。

    有人问牛根生现在是不是想做“老大”,牛根生说:“老大是所有人都想争取的。我们现在考虑的是哪个时间实现销售额一百亿美金的事。”

    专家点评:

    历史上诸葛亮用“借”势打败曹操,如今蒙牛又续写了“借”势成功的佳话。在蒙牛的成长中处处体现着一个“借”字:创业初期,借用工厂,实施“虚拟联合”,快速开拓市场;借势于“中国乳都”、捆绑行业老大“伊利”,打响自己的名头;借用社会资本,发展自己实力;“借”,把蒙牛的迂回进攻战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蒙牛将自身的优势资源集中于市场开发、技术开发,将原料供应、生产、运输等资本密集型业务外包,形成以品牌优势为基础的价值网络,而且始终不渝的积累自身的品牌优势与价值网络运作优势,得以在市场中逐步壮大。

    蒙牛另一高明之处是巧妙处理与行业领导者――伊利的关系。牛根生认识到在蒙牛羽翼未丰之时是不能与行业领导者进行正面的攻击的,需要厚积薄发。采用“甘当老二”的策略在思想上麻痹伊利,尽可能减少伊利的敌视、抵制。犹如三国之时的刘备,屈身曹操之处,韬光养晦,故作无志种菜、闻雷而掉箸,才能麻痹曹操,养精蓄锐,后终成三国之势。

    但是奶制品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如何高效地运作价值网络,如何让产品更贴近顾客,如何更快速的反映顾客需求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营销人要具备做间谍的功夫

    很难想象,在战斗中,如果没有情报的搜集和分析,有那支部队可以打胜仗。在战争中战斗可以停止,但是情报工作却一刻也是不能停的,敌我双方每时每刻都处在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状态下。

    所以,在市场上打拼,你需要练就的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要学会“见微知著”的技能。锻炼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随时洞察来自于市场各接触点传达出来的讯息。分析你的对手想干什么?目的是什么?非但如此,你还要学会“刺探军情”,具备间谍的功夫。只有随时把握市场情报,及时的做出反应,这样你就能够把握先机制胜终端。

    宏观的营销情报收集策略

    市场情报系统包括了产品情报、销售情报和客户情报三个组成部分,在终端市场中,竞争对手的策略和客户的需求和反馈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传导出来。我们每天所面临的局势也同样是如此,面对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很难想象一个信息闭塞,接收缓慢,缺乏洞察力的企业还能够在市场中得以生存。

    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营销人我们就是系统地收集、记录和分析市场信息,以使企业能正确认识市场环境、评价企业自身行为,为其营销决策提供充分依据。要求经营者掌握的信息要更充分、更及时、更准确。

    营销调研主要有案头调研和实地调研两种,案头调研是为了获取第二手资料,它一方面可以经济地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为实地调研打下基础。其信息来源主要有:企业本身信息系统,调研者案卷,各地政府机构及其驻外办事机构,银行、金融团体、行业协会,各国金融机构,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商业刊物,市场调研公司、消费者组织等等。

    实地调研是为了获取案头调研所无法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其方法有访问法,包括面谈访问、电话访问、邮寄调查、计算机访问、投影法等;观察法,包括直接观察、仪器观察、实际痕迹测量等;实验法,这通常在某一种商品需改变设计、包装、价格、促销手段时予以应用。

    当然在调研中总会遇到一些平时不会碰到的问题,首先是问卷的准确问题,其次在有些文化背景下一些被调查的对象可能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或不愿透露其真实情况,第三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如邮电通讯系统效率低、普及率低,缺少有资格的市场调研公司协助在当地调研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视取得当地专家的帮助,并加强对调研人员的培训,以确证其准确性。

    在营销情报搜集与分析方面,科龙集团所采用的方法是卓见成效的。科龙按照国际营销业务要求配备人员,二十多位由博士、硕士等组成的营销专才每天从香港、日本等亚洲发达地区以及北美、欧洲等重点市场的科龙海外营销办事处获取信息,深入研究海外的个性化市场,为产品适销对路而出谋划策。曾经仅在一个月内,就提供颇具价值的建议信息20多条,做成空调、冰箱、冷柜等出口业务12宗,总额2000多万美元。平均1条信息,就产生100多万美元的价值。

    在思科公司的战略中,专门与全球市场渠道成员建立了内部的互动沟通的平台,每个渠道成员都可以和思科总部链接,他们可以随时进入网路系统,读取最新讯息,反馈市场讯息、提出建议,他们还可以通过网路与其他同是思科渠道成员的商家沟通交流,交换讯息。思科公司会根据渠道成员的反馈调整合作策略,努力的实现与渠道成员的“无缝对接”关系,有效的推动市场的拓展。

    沿海的服装制造基地之一的福建石狮在开放之初就在香港、美国、英国、法国等引领世界服装潮流的国家各地区活跃着一批讯息收集者,他们时刻关注着国际服装设计界和市场的动态,把有价值的讯息马上传送回石狮,立即进行加工生产,就这样,一款款国际流行的服装就突然鬼使神差的出现在石狮,继而流向全国市场,有时甚至法国刚刚传到香港的新款服装,石狮就有了成品,速度之惊人令人惊讶,也正是因为如此,石狮才一度成为中国流行服饰的最大生产和集散地之一。

    终端市场的情报,立竿见影

    在终端市场,情报收集显得更是非常的直观,因为,竞争对手的一切市场决策必然会在终端市场及时的显现出来,看的就是你是否真的能够做到细心和敏锐了。

    而且一旦发现对手在终端市场的动向,就要马上做出判断,并且以最快的时间反馈到上级决策部门,以便及早做出应对的策略。因为终端市场是短兵相接的处所,当你能够发现信号时,就意味着对手的策略已经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而这时的对策多半就是拼刺刀,所以速度是越快越好。

    某饮料企业的销售经理一天偶然看到,超市的货运车正在将对手的产品陆续的卸车入库,这原本是经常都会看到的事情,但是今天这位销售经理却鬼使神差的没有放过这个现象,于是他继续的观察发现今天的产品比平时要多许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方想干什么?

    “难道要大规模促销”。

    想到这里,他再也作坐不住了,匆忙回到卖场,吩咐一个刚招聘的业务员到对手的卖场区假扮顾客去询问。结果出来了,原来对手准备连续三天举行大型促销活动,包括价格折扣和赠品促销等活动。这可不能小看,于是他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一情报报告了公司营销总部,总部经过综合得分析后确定这是对手在各卖场掀起一次大规模降价促销的准备工作,如果被对手实施攻击的话,将会使最近本来就销势不好的自己的产品雪上加霜。

    于是总部紧急召开各渠道经理电话会议,连夜通过并布置在第三天抢先在卖场全面掀起购货附赠礼品的促销活动,紧急,紧急一车车赠品被连夜送到相关卖场。由于这位销售经理的机敏,及时发现情报才使得企业避免了一次被竞争对手沉重打击的厄运。

    “跑店系统”是众多外企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一个秘密武器。凭借这个“跑店系统”,外企把终端工作做得细致而扎实。他们的目标是,获取更多的情报、及时了解竞争对手,争取最多的销售网点,分销最多的品种,争夺最大的陈列面积,

    按照这种销售方法,企业为一个产品的销售,配备足够的销售人员(厂家的或经销商的),为每个人划分一定的店数,规定不同类型店的拜访频率(一周一次还是两周一次等),制定每天的拜访路线,不折不扣地按照规定的拜访路线跑店。同时,还详细规定了进一家店后做那些工作,以及如何做。例如,进店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进店后先观察商店,查看货架,做记录,再找采购要求补货,同时想方设法卖进新品种或谈妥促销活动,然后要回到货架前理货,回去后要填写报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终端门店这个窗口,随时了解对手想做什么?在做什么?及时的反馈回公司的营销情报系统。

    与此同时,另一套系统也同时启动,这就是上级经理和管理人员的

    “巡店系统”巡店系统是销售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所谓巡店,就是上级经理要定期对管辖的市场进行巡视,检查销售目标(如铺店情况怎样,品种分销情况怎样,产品陈列做的怎样,促销小姐的工作如何等等,同时,在巡店时,还可以了解竞争对手都在做什么,以便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在外企,无论职务多高,经理来到一个市场都要进行巡店。最后,上级经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指导和培训下属,但是者依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巡店,发现一些销售人员没有发觉的情报,核实销售人员的情报的准确性,以上级经理的经验值来判断更多的蛛丝马迹。从而首先在终端层面保证初始情报讯息的准确性。

    你对顾客了解多少?

    对顾客的深入了解,更是为一切营销活动如虎添翼,我们不要惧怕客户的抱怨,要知道,客户的任何需求变化所产生的抱怨都可能意味着对企业的机会,而终端市场人员是最先听到和看到这些讯息的地方,充分的收集客户对产品的看法,作出慎密的分析及时地予以回应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处制敌先机。

    著名销售大师乔?吉拉德,因售出1.3万多辆汽车,创造了商品销售最高记录而被载入吉尼斯大会。

    那么乔到底有什么秘诀呢?其实很简单,乔认为,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应该像一台机器,具有录音机和电脑的功能,在市场和顾客交往过程中,将顾客所说的情况都记录下来,从中把握一些有用的材料。

    乔说:“在建立自己的卡片档案时,你要记下有关市场和顾客以及潜在顾客的所有资料,他们的孩子、嗜好、学历、职务、成就、旅行过的地方、年龄、文化背景以及其它任何与他们有关的事情,这些都是有用的营销情报。所有这些资料都可以帮助你接近顾客,使你能够有效地跟顾客讨论问题,谈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了这些资料,你就会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可以让他们高谈阔论,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他们不会让你大失所望。”可见乔能够有惊人的销售业绩并非是运气或偶然。

    据说海尔曾经推向农村市场的可用于洗地瓜的洗衣机,就是海尔集团派出市场情报调研度队伍。深入到乡村进行实地访问后推出的。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海尔究竟因此有没有赚到钱,但是他却切实的体现了一家企业是否能够深入准确的了解顾客所想。

    因为无论你在售卖什么产品,在营销中只有一个真理是永恒的,那就是取决于 “你对你的顾客了解多少!”

    细致再细致

    笔者几年前为宝洁公司执行乡村路演项目时,就亲身实地的体会到了,宝洁公司这家享有“全球最早、最重视市场情报收集和消费者研究的公司”对营销情报和消费者调研的认真和细致。

    说实话,在参加项目执行前,我们这些人多少是有一些老大心态的,认为关于当地的情况分销商就很了解嘛,我们去拿资料就可以了。

    但是在项目准备会上,几位品牌经理的坚决令我们只好俯首听命。为了能够在这个区域,将活动做得出色、做的有效,第一是了解,第二是了解、第三还是了解!

    首先我们到要搞活动的区域,进行勘察,要了解和掌握该区域的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消费习惯、消费心理、道路怎么走、中间的经历哪几个镇,按照我们的计划,我们的活动必须经历的哪几个村,从道路之中排出优化的路线出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包括摸清楚哪一个村、哪一个镇什么时候赶集,当地人一般会在几点钟上街,什么时候走?就要卡在他们上街刚办完他们该办得事情,但又要在集市上做一些憩息,还没有想离开,还没有准备离开的时候的中间来做这些活动。

    为什么呢?去过农村的朋友会知道,有些集市早上天一亮,人就来了,太阳刚露面,集市就人头攒动,到了中午十二点一过,就没人了。如果你去晚了,或者你十一点摆好台子,把大众聚到一起,很多人都要回去了,为什么?恐怕下午还要农忙,有事情要做。所以说,要去掌握这个时间,算计着什么时间摆台,什么时候聚众,活动一场搞多久,每一次搞几场活动,要了然在胸,才能将活动做好。为了收集这些情报,我们经常开着

    “小破车”(吉普)一大早出发去了东村去李村,活脱脱一副上山下乡的架势,在田间地头访问农民,在集镇访?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